您的位置:标准吧 > 标准信息 > 麻纺十二五规划

麻纺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设纺织强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麻纺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加强品牌建设,大力开发终端产品和服装市场,完善麻纺织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建设;在巩固国际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培育国内市场;积极推动麻纺行业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完善原料与麻纺织行业共同协调发展的机制。
  (二)战略目标
  经济总量
  统筹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继续巩固和开拓麻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在保持出口份额基本稳定的同时,大力培育和扩大国内麻纺织产品的消费需求,拓宽并丰富内销市场的麻纺织产品领域及品种,增加麻纺家用、产业用的比重。调整进出口比例结构,由“十一五”时期80%外销和20%内销,到“十二五”实现50%外销和50%内销。这个比例结构恰当,有利于内外销市场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麻纺织纤维使用量年均增长8%,2015年预期达到125万吨(含其他麻类纤维),2020年预期达到200万吨。其中2015年苎麻纺织纤维使用量达到约30万吨,亚麻纺织纤维使用量达到约35万吨,2020年预期国产亚麻纤维比重达到50%左右。大力发展大 麻、黄(红)麻纤维纺织。
  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不含服装)销售产值2015年预期达到450亿元,2020年预期达到570亿元;出口(不含服装)2015年预期达到15亿美元,2020年达到20亿美元;麻制服装及服饰(含麻30%以上)出口2015年预期达到135亿美元,2020年出口达到200亿美元。
  科技进步
  将行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通过科技进步实现行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加快麻纺机械装备的研发改造,提高行业内国际先进设备的比重,促进减少用工,推进麻纺织工艺与产能上水平,增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和提高生产企业的赢利水平和竞争力。2015年预期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2020年预期为1.8~2%。劳动生产率预期2015年达到15万元/人,2020年达到22万元/人。关键技术应用率2015年和2020年预期分别达到15%和22%。
  结构调整
历经国际金融危机销售低潮,麻纺行业将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以麻纺织为主体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麻纺原料的可纺率,综合开发利用麻纺资源,实现循环经济的最大化。提高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终端产品销售比例,尤其是要加大针织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中西部纺织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和有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出口比例,增强麻纺企业的竞争力。2015年内销比重预期达到30%,2020年内销比重达到50%,麻纺织企业自主开发终端产品(服装、针织、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比重达30%。
节能减排
  通过技术进步、技术改造深入做好节能减排降耗、清洁生产工作,充分发挥麻纺行业在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方面的产业优势。
  2015年全行业实现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5%,水耗年均降低7%。
  原料供应
  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并坚持国内麻纺织原料的种植业发展,争取相关政策支持,遏制亚麻、苎麻种植连年大幅下滑的局面,促使国内麻纺原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到2015年翻一番,逐步提高国产亚麻、黄麻使用比例到50%,协调原料与纺织企业产销关系,以促进国内麻原料的持续健康发展。探讨并推广企业+农户、企业+基地等新的种植业生产模式。关注国际麻纺织原料价格及供应情况,做好信息服务,行业自我保护、协调的工作。
麻纺织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完善创新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效竞争
  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加强产品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意中心建设。
  引进先进管理制度,培养优秀管理人才,提高麻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质量和资源管理水平,重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抓紧行业创新型和管理型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抓住现阶段电子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机遇,推动麻纺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重视即时信息交流和网络资源共享技术的应用,加强电子商务在销售领域的推广,建设中国麻纺织原料、面料、服装及制品的电子交易市场,实现管理信息化、生产自动化、交流电子化,增强麻纺织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为麻纺行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促进科技进步和设备更新,增强麻纺织行业竞争力
  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创造有利的融资环境,多途径、多方式地争取政策技术、资金信贷支持,加大对麻纺落后设备的更新置换和对先进设备的引进研发,加强纺织机械关键设备开发与应用,加强对高效节能的麻纺织工艺设备的联合开发,重点解决苎麻纺和黄麻纺技术设备严重落后的问题,缩短工艺流程,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劳动力成本。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促进科技进步,重点攻关一批关键技术并促其产业化:麻类作物良种培育和种植技术;麻类作物种植收获成套设备技术;亚麻雨露有机麻技术;麻纤维生物脱胶清洁生产工艺;苎麻前纺加工技术和专用设备的研发;嵌入式纺纱技术在棉纺、麻纺行业的工艺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先进、高效、低耗、环保的麻类纤维纺纱专用技术及装备;麻纤维染整工艺技术及特种助剂;麻类脱胶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
  促进麻纺产业链延伸,加大终端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麻纺产品附加值,提高麻纺服装、针织、民用、军用、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扩大内需市场,重点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麻类纤维新型脱胶技术,包括麻类纤维生物/物理脱胶工艺,麻类纤维短流程快速脱胶技术,苎麻“减量脱胶”工艺、技术及装备等;亚麻无氯脱胶及色纺纱清洁生产技术;高档苎麻纺织面料染整加工及废水处理技术;黄麻纤维精细化处理技术;麻类纤维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工艺和高档针织产品技术。
  (三)加强麻纤维良种培育,建立优质原料基地
  加强麻类作物良种培育研究,建立和完善种植规模与麻纺织加工业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在东北、新疆及云南等亚麻资源产区,建设亚麻良种繁育和作物种植产业化的亚麻原料基地;在湖南、四川及江西等苎麻资源产区,建设苎麻优质作物种植产业化的苎麻原料基地;在湖南、广西加强苎麻高细纤维品种、黄麻长(圆)果良种培育;在安徽、黑龙江、新疆、湖南进行汉(大)麻良种选育复壮、竹原纤维新品种和罗布麻人工种植等良种选育研究等;完善现有基地的各项配套设施,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检测中心和运输(销售)渠道。
  (四)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资源整合
  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终端产品为突破口,加快国有麻纺企业经济布局的调整,加大国有麻纺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力度,促进麻纺企业的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
 鼓励民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型企业和都市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对能够提供工艺技术、设计创意和信息服务的企业采取支持政策。
  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重点培育若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品牌影响力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麻纺织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在产业链比较完整、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鼓励建设产品技术研发中心与检测中心,发挥资源优势和整体优势,提升我国麻纺织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
 (五)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品牌建设,促进国内外市场均衡发展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掌握后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观念的变化趋势,采用多种手段和媒介加大麻纺织消费文化的宣传,创造和培育“麻时尚”的消费文化氛围,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认识和喜爱麻纺织产品。
  以实行“稳定低端市场、开拓中端市场、突破高端市场”的品牌建设工作思路和“名牌大众化”的销售理念,实施麻纺织品牌战略,培育若干麻纺织品牌企业,加快提高麻纺织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带动产业升级。
   采用先进营销策略,加快营销队伍建设,掌握营销渠道,重视网络营销,培育和拓展国际、国内麻纺织品消费市场,推进“麻纺标志”认证工作,尤其是结合国内消费理念和市场需求,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国内市场。
  (六)加强麻纺织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技术标准、专业书籍的更新
   建设技术与产品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信息网络咨询服务中心、麻纺产品认证中心等,加强麻纺织品服用性能改善研究,制定产品分析、测试方法和标准
   加强麻纺织专业书籍的编撰和宣传,重视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更新工作。
  加强和完善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使其更有效地在行业发展中发挥其服务自律和桥梁纽带作用,综合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为行业进步开拓更广泛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