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标准吧 > 标准信息 > 曾培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

曾培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


    装备制造业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任务,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目标、原则、任务和政策,是指导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文件。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中国建立五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上个世纪50—60年代,国家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大力发展工业及制造业,在较短时间内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装备工业体系,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装备。特别是“两弹一星”、万吨水压机、“九大设备”等装备的研制成功,加强了国防建设,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后,装备制造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实力不断壮大。80—90年代,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5000千伏交流输变电设备、30万吨乙烯、千万吨级露天矿采掘设备、大秦铁路重载列车等重大成套装备,解决了经济建设中的急需。尤其是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装备制造业支持的力度,并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推进自主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了装备制造业水平。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6.8万亿元,利润超过3000亿元,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2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8%,制造规模居世界第五位。在电力、冶金、石化、农机、电子等领域,装备的生产制造体系逐步完善。船舶工业加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造船国。

  重大装备自主化取得新突破。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普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重大装备的研发制造实现了许多新的突破。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与核电机组、60—70万吨乙烯压缩机、4—6万立方米空分设备等一大批关键装备,实现了自主制造。三峡左岸电站最后一台机组的国产化率达到85%。数控机床和工业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企业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装备制造业领域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一批装备制造企业成长壮大,如在电机、造船、通讯设备等领域,一些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吸收国外资金及技术、管理、人才的规模不断扩大,出口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明显提高。

  产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国家通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落实自主化项目、完善设备与技术的进口管理、协调制造企业和用户加强合作等,支持了装备制造业发展。一些地区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装备制造业领域,若干新的产业集聚地逐步形成。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产业水平总体比较低,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仍然薄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改革相对滞后,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市场环境不完善,首台首套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尚待解决,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

  二、振兴装备制造业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

  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是研发设计、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水平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人类历史的进步,与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应用密切相关。如石器的制造,是区别人与类人猿的重要标志;铁器的使用,促进了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开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当今世界,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都是装备制造业强国,都有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企业。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轻工、纺织和一般机电产品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定优势,但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国际经济中仍处于垂直分工的中低端。应当看到,国家的现代化需要装备制造业做保障。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没有自己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就难以成为工业强国、经济强国。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装备制造业,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社会生产对中间产品和机电设备的需求持续增加,相应要求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装备制造业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重大技术装备自给率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振兴装备制造业。同时,装备制造业具有关联度强、带动面广的特点,振兴装备制造业,有利于促进工业材料、零部件等产品上档次,促进加工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上水平,促进相关行业优化升级;有利于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各行各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相当粗放,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很大,必须尽快加以改变。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低。据测算,冶金工业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强度是1.76,石化工业为1.3,而装备工业只有0.18。尤其重要的是,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有利于提高各行各业节约降耗的水平。如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技术装备、大型环保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可以提高全社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水平。近年来,在电力、钢铁、石化、交通、城建等领域采用国产设备,大大节约了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用高效率、低消耗、低污染的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武装国民经济。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基础较好、门类齐全、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振兴装备制造业,有利于增强装备制造企业实力,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发挥生产效能;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过“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我国装备制造业大多分布在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振兴装备制造业,有助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利用已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振兴装备制造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环境,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建立健全新型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今后五年,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目标是: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增强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能力,基本满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需要。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的装备制造集中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工程中心,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渐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等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实现上述振兴目标,要准确把握装备制造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坚持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坚持市场调节与国家调控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政府协调和政策引导;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切实增强自主创新的合力;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生产与应用相结合,充分依托重大工程推进自主化建设;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 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企业竞争能力。

  突出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建设,着力提高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要选择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技术装备,加快自主化建设步伐,力争尽快实现突破。国家已经明确,要重点发展16个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主要分布在电力、石化、冶金、煤炭、交通、建设、环保、农业、纺织、电子、航空等领域,如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大型石化成套设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大型煤炭综采设备、大型船舶、高速列车、大型环保装备、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民用飞机等。要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安排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工程,制定好自主化方案,加快组织实施。

  与此同时,要加快调整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努力提升全行业的制造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装备,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低污染的清洁生产装备,淘汰落后的产品、工艺和技术。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关键共性技术、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相互融合,以信息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升级。

  优化组织结构,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和工程公司。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规律,也是衔接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环节的重要方式。要发挥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的作用,依托优势企业,形成一批科研、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提供系统设计、技术集成和综合服务的工程公司或总包企业,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装备制造业体系。

  要鼓励装备制造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重组;鼓励企业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合重组。支持大企业以市场为纽带,组织社会化协作和生产配套,大力发展专、精、特的中小企业,形成若干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群。

  加强科技支撑,不断增强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大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持力度。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企业难以独立完成的重大技术装备,要集中力量组织科研攻关。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增加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中心和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广泛开展研发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消化吸收,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

  人才是兴业之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装备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培养人才,建立鼓励人才创业创新的机制,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好的平台。

  深化改革开放,为振兴装备制造业提供动力和保障。要进一步推进装备制造企业改革,鼓励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积极推进企业主辅分离,解决好企业办社会、历史遗留债务等问题。要正确把握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方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装备制造业领域,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力度,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要适应新的形势,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新装备制造业对外开放的方式,积极采取技术转让、合作开发、联合制造、入股参股、引进管理经验和人才等多种办法,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完善对外资并购装备制造企业的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与国外企业互利合作,实现共赢。

  四、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创造良好环境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落实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步伐,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装备制造业涉及领域多,影响范围广,实现振兴必须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关企业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挥职工群众和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关行业协会应发挥好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化建设。目前,装备制造企业大部分归地方管理。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本地区装备制造业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

  装备制造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的技术要求高、前期投入多、生产周期长,商业风险大,实现自主制造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这也是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要抓紧制定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政策,特别是要拓展企业资金融通渠道,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壮大。

  法规和标准对于推动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要认真总结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的做法,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制订和修订有关标准,为振兴装备制造业提供法律保障。发展装备制造业,离不开装备产品用户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用户应当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己任,支持制造企业组织生产和自主创新,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机会。加强宣传推介,让使用者更好的了解国产装备、更多地使用国产装备。同时,装备制造企业也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振兴装备制造业,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昌盛。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