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
2007中国制造业论坛于2007年12月8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中日产业经济界权威的学者和企业家,深入分析中日产业政策,剖析日本制造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共同为困境中的中国制造业寻找对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陈佳贵:尊敬的蒋委员长、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就如何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化的质量和水平讲几点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大国,1980年我们的进出口总额仅仅围570亿人民币,当时贸易依存度是12.6%。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9555亿人民币,贸易依存度达到了70%,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排在美国、德国之后。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76万亿美元,进一步巩固了贸易大国的地位。刚才蒋正华副委员长也讲了,今年我们国民生产总值可能超过24万亿人民币,进出口总额有可能超过两万亿美元,在近一两年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第二贸易大国。在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力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国际化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从产品的出口来看,首先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产品已经占很大的比重,1980年的时候我国出口贸易的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占到出口总额的50%,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也相当于50%,而到了2000年以后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上升到90%以上,初级产品的比例相应下降到10%以下。到2006年制成品出口占到出口总额的49.5%,相应初级产品出口降到6%以下。
其次,在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上升,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占34.5%,2000年是47.1%,2006年达到56.7%。在工业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在逐步提高,1995年仅有6%,2002年达到22.2%,2006年上升到近30%。
1、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看也在逐步提高,自1994年以后中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大概在0.1左右,衡量贸易竞争指数只要是零以上就是有竞争力的。相反初级产品的出口贸易竞争指数在下降一直未负,也就是说初级产品没有竞争力。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步提高,在世界的名次2004年超过日本仅次于欧盟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制成品的经济体,占有率达到8.3%,是美国的81%,日本的104%。2003年到2004年市场占有率增长分别为36%和37%。
2、从对外直接投资看,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境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对外投资的进程,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多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对外进行投资进入一个比较快速增长的时期。
2002年末我国从事跨国投资与国内企业已经发展到三万多家,对外投资吸引世界160多个国家,我国对外投资已经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的方式发展到投资建厂、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多种发展投资方式。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2002年到2006年对外企业投资流量分别为27亿美元、29亿美元和52亿美元,123亿美元和167亿美元。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是2002年的6.5倍,也就是说对外投资也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3、从引进外资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3年到2006年我国计算机以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93亿美元,其中2006年为82亿美元,比上两年增长5.9%,目前世界主要的IT制造业企业纷纷在华设厂,有的还将研发中心设在我国,有利促进了我国电子企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增加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提高制造业国际水平要重视的主要问题。
讨论国际竞争力的时候,有的学者讲了,现在是一类国家制订标准,二类国家靠出售技术,三类国家靠出售产品,这个观点有点极端。但是三个方面的问题应该说是制造业方面的主要问题。
1、重视标准的制订。我国现在有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但是产品要走向国外远远不够,必须要遵守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的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公认的其它组织制订的标准,加强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为组建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我国引进发布的19000多项国家标准,这是2001年的数字,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有八千多项,采用标准是43%左右。国际标准化组织ICO和国际电动委员会IEC现有的标准是一万六千多项,已经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的有六千多项,转化率是83%,显然我国的标准化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不能够消极地去遵守国际标准,应该争取制订国际标准的法律权和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
2、重视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了一批勇于自主创新的成功企业,他们当中有的通过原始创新成果的产品化占领了国际市场,有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占领市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多数企业研发中心工作效率比较低,创新组织机制也不完善,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仅为2.6%,而美国为8.3%,这还是1998年的数字。2000年的数字是7.4%,日本是8.6%。我们研发经费的投入只占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在28567家大中型企业当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只占24%,具有国家知识产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千分之三,目前我国仅有1.1%的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其中仅为0.17%的企业获得法律专利权。在今年13万件发明专利当中有一半是来自国外的跨国公司,可以说在国际范围我国企业无论是在国际创新的投入上还是新产品上都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地位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把自主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加以推进,计划到2020年IT投入占GDP的比重从现在的1.35%提高到2.5%,科学技术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从现在的39%提高到60%。中国的专利拥有数从现在世界的第20位上升到第五位。
3、努力增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的产品是有竞争力的,但同时我们要看到面临严峻的挑战。刚才蒋正华副委员长也分析了,我们的产品竞争力之所以不强,从目前来看主要是三大问题。
一个是靠资源的低水平加工,我国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仅为1%,稀土矿2%,金矿为4%,而国外的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物产标准一般是10%—16%,2005年底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达到每吨420美元,我国仅收取四美元,可以说是无偿利用资源,助长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过度发展,加剧了产业结构的恶化,同时造成能源的浪费。据研究,2000年按现行的费率计算,每一吨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我国为1274倍标准煤,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2.4倍,比美国、欧洲、日本、印度分别要高2.5倍、4.9倍、8.7倍、13倍。
第二,靠劳动者的低工资,目前我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1996年到2006年全国工人工资总额年均增长9.15%,同年企业利润增幅是28.62%,农民工工资的增长更慢。
第三,牺牲环境。
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由外资企业提供,而且加工贸易性质的产品比重大。2006年我国机电工业加工贸易产品占出口产品总额的50%以上,其中加工贸易的出口占机械工业产品的份额更高一些。我国的机械工业产品出口力是强的,但是如果除掉国外的投资再来计算那就不一样了,实际是负的。
三、产品的附加值低,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
缺少世界知名品牌的产品,目前我国企业主要还是采取低价竞争和低成本的规模扩张优势,企业从品牌获得的利润甚少,虽然我国制造业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有近二百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还是比较少,目前我国国内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商标的不到20,自主品牌发展滞后,美国品牌所创造的价值占GDP的比重60%,我国则不到20%。
四、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人力资本为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891年到1959年的70年中,美国物质资源增加了4.5倍,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的投资增加了8.5倍,而前者使利润增加了3.5倍,后者使利润增加了17.5倍,可见人力投资带来的利润更多。日本一份研究资料表明,工人教育水平每提高一个年级,新技术革新利润增加6%,而技术革新能降低成本5%,技术人员能降低成本10%—15%,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人员创造和推广先进管理技术可降低30%以上的成本。经过技术再教育的工程人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40%—70%。前苏联经济学家柯罗瓦多马洛夫和伍兹诺娃在1981年的一篇文章当中也指出,前苏联从1960年到1978年,具有高于五年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中增加了50%,而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5倍。换句话说,1960年到1978年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每提高10%,劳动生产率提高1.4倍。1961年到1975年间前苏联国民收入增长80%是靠劳动者生产率提高获得的,其中37%是靠劳动者的教育和技能水平获得的。我国的研究单位也做过调查,调查表明在完成生产定额方面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比小学文化程度的工人要高26%,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比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工人生产率要高20%—30%,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三年出徒,具有高中和中专文化水平的工人一年就可以出徒,大学文化程度的工人不用一年就可以出徒,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人力素质提升是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根本,人力资本的形成除了要靠正规的学历教育以外还要靠企业的再教育,成为制造业的强国增强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必须要要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特别主要培养大批的高级技工,国家要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花大力气办好国内技工学校,社会、企业加强职工的再教育,不断丰富职工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我国制造业走向世界,国际竞争力也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