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标准吧 > 标准信息 > 聚焦3.15:食品安全寄望于重建市场体系

聚焦3.15:食品安全寄望于重建市场体系


  在3·15来临之际,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举办的“2005中国消费维权论坛”透露的信息表示,根据各地消费者的投诉,一年来质量问题最严峻的是食品安全,可以说形势严峻。

    安全标准低,监管不到位,打击力度小,致使造假者犯罪成本过低,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从目前情况看,如果不将食品安全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统筹治理,而指望通过对进入市场后的商品的监管更有效率、更具效果,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目前,我国食品的生产,相当一大批还分布于星罗棋布的家庭作坊中,很多产品还是“三无产品”;而在流通环节,食品流通没有特许制度,从大型超市到小卖部,从精品店到农贸市场,谁都可以卖,什么渠道的货都可以进。在这样混乱的市场秩序下,消费者纵然有火眼金睛也无济于事,执法者即使三头六臂也管不过来。食品的生产、流通门槛太低,无从把关,这正是指望单纯通过加强终端治理、无论如何也难以真正奏效的原因。

  不能不承认,这些年,我们对市场的“搞活”强调得有些绝对,以致出现了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现在,我觉得有必要在一定的原则之下,适当地把食品的生产、流通政策“统一”起来。当然,这绝不是简单回归到计划经济模式,事实上也不可能回到那样的模式上。那么,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思路,把食品的生产、流通门槛抬高一点,以确保安全大计呢?

  从生产环节说,当前应该切实做好两大工作。一是通过品牌纽带,实行食品集约化生产。各级政府用培养实力企业、打造知名品牌的方式,把原料供应、生产技术标准、市场配送等各环节统一起来,让分散的小作坊与大品牌实行资源互惠,以解决生产领域的“散”、“乱”问题;二是建立全国联网的食品品牌档案制度,使“无品牌不准入市,有品牌必有档案”成为食品业铁律,并能在消费者中深入人心。

  从流通领域说,也应做好两项工作。第一,当前应该对食品批发实行特许经营政策,街头自发市场、自产自销“三无产品”等,应该被排除在特许之外。第二,凡零售食品的商家或大型集贸市场,必须具备消费者查验“品牌档案”的专用设备(小卖店或宾馆饭店小卖部,可实行社区集中查验)。据《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已有商家通过提供“商品信用监测系统”查询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和各级代理商,以确定商品的真伪。

  应该承认,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理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从以上思路出发对食品生产、流通领域进行系列化的改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坚定的信心与持久的耐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改制,要首先确立政府服务职能,绝不能利用这样的机会推出名目繁多的收费;还有就是要从一个更高的战略角度出发,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