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标准吧 > 标准信息 > 中国新能源经济渐显端倪

中国新能源经济渐显端倪


  回顾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变化,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非能源莫属。

  中国能源旋风引发了全球能源热。在国际贸易上,资源商品的贸易出现了量价齐升的现象。从数量上看,根据WTO提供的数据,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矿产品占世界贸易出口份额的比重上升最快,从10.9%上升到13.2%,提高了2.3个百分点。从价格指数上看,矿产品价格的上涨更为明显。能源出口价格涨幅远远高于初级品,其中原油的涨幅最高,煤炭的大幅反弹最引人注目。

  "能源热"求变体制改革
 
  "能源热"的背后,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笔者从经济和制度层面来分析一下原因。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和对资源的占有应该是相匹配的。我国在世界几个大国中的人均资源量最低。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明显加大,特别是最近几年,以房地产为龙头的经济景气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繁荣带动了上游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打破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轻工电子类产品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结构所形成的能源平衡格局,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及其他建材类行业投资的过热,导致了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大量增加,在国内不能满足的情况下,进口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因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开始在国际上进口大宗原材料,以满足国内日益增加的需求。

  从制度的层次分析,能源求变,实际上反映出经济运行的内在格局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力度提出了新要求。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大部分行业都已经纳入到市场运行的机制中,但上游部门行政管制的色彩仍然非常浓厚,其产品价格也还在实行行政垄断定价,与下游部门的市场供求定价差别很大。这种情况导致上游部门产品的价格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市场的最新变化。长期的计划性低价格扭曲甚至降低了重工业部门获取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成本,在重工业化的浪潮中,大量的国内外资金被吸引进来,对煤电油等主要资源能源产品的需求在短期内大量增加,导致这些部门成为发展的瓶颈。这种上游计划和下游市场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要对上游进行改革,找出导致瓶颈出现的制度根源,理顺上下游产业链的价格关系,以上游价格变动来调整下游的需求,实现我国经济的软着陆。因此,2004年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都可以看作是启动上游市场化改革的前奏,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一步深化的序曲。
 
  2005年将是"改革年"
 
  我们将2005年经济制度变革的主题定义为"上游改革年",也就是说,以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作为突破口,改变某些垄断部门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市场化转型。
 
  2004年宏观调控暴露出来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改革来解决,宏观调控的效果同样需要改革来巩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调控主体和增长主体的矛盾在2004年表现得非常突出,各领域、各地对改革的迫切性空前一致,而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为大力度的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从更长远看,能源结构的调整,将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以煤炭为主的新的能源规划已经出台,国家将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大型煤炭基地,不是只建设传统的单一煤炭基地,而是要建成煤炭生产和调出基地、电力供应基地、煤化工基地和煤炭综合利用基地。

  今年能源供应仍然吃紧

  2005年,我国将继续面临着能源紧缺的严峻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较快的煤电油运供给已经赶不上增长更快的需求。"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曹玉书说,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能源和交通等薄弱环节的投入,但建设需要有一个周期,煤电油运供需紧张的矛盾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并且随着季节变化有时会更加突出。
 
  据介绍,为了缓解能源供需的矛盾,今年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支持能源、交通扩能改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运煤铁路干线、北方下水港口等煤炭运输通道的改扩建,优先安排煤炭、石油等重点和急需物资的运输。同时,国家还要继续加强电力需求的管理,实施峰谷分时电价和差别电价政策,促进节约用电,而且要从能源、交通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指标建立项目准入机制,加速淘汰违法违规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从源头上缓解煤电油运的压力。